首页 > 图书中心 > 教学用书 > 本科研究生 > 经济

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王琳

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

丛书名:无
著(译)者:王琳
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刘冬晴
字       数:232千字
开       本:16 开
印       张:13.75
出版版次:1
出版年份:2025-05-05
书       号:978-7-5642-4563-4/F.4563
纸书定价:79.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新时代我国超大城市亟待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升级,且这一过程仍须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相比目前学术界关于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化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思想,能够提供更具本质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思路。本书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思想基础,旨在对我国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理论内涵、实现路径、现实测度、对策建议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推进对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性和整体性研究,同时拓展马克思主义城市经济研究的理论和现实维度。本书共包含六个章节,按照基础篇、理论篇、现实篇

  • 新时代我国超大城市亟待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升级,且这一过程仍须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相比目前学术界关于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化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思想,能够提供更具本质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思路。

    本书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思想基础,旨在对我国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理论内涵、实现路径、现实测度、对策建议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推进对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性和整体性研究,同时拓展马克思主义城市经济研究的理论和现实维度。

    本书共包含六个章节,按照基础篇、理论篇、现实篇的基本结构展开。

    第一、二章是基础篇,旨在提出问题并阐明分析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基于对超大城市概念特征及现实困境的分析,得出新时代我国超大城市亟待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升级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迫切性;梳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并阐明其对分析超大城市的适用性,据此提出超大城市有机体的概念,将其概括为由相互作用、复杂多元的内部要素构成的统一体,与所处生态环境持续进行物质交换的生命体,与区域经济、国际经济等多维交互的开放体。

    第三、四章是理论篇,旨在深入解析我国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及实现路径。

    基于超大城市有机体的逻辑,阐释我国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包括构建畅通有序、运行高效的高质量基本经济体系,形成良性循环、优美宜居的高质量生态经济体系,以及打造分层辐射、合作共赢的高质量开放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论证推动我国超大城市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技术创新力、制度创新力以及新发展理念引领力。

    第五、六章是现实篇,旨在考察我国超大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并提出系统对策建议。

    运用现实数据考察典型超大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情况,并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得出要有力推动我国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综合提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引领的系统合力是必然出路;进一步提出着力增强技术创新力根本推动作用、有效发挥制度创新力直接推动作用,以及充分激活理念引领力关键推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 基 础 篇。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我国超大城市亟待转向高质量发展 …………………… 3。
     第一节 超大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 3 。
    一、概念界定 ……………………………………………………………… 3。
    二、基本特征 ……………………………………………………………… 7。
     第二节  我国超大城市发展困境与诉求 …………………………………… 10 。
    一、现实困境分析 ……………………………………………………… 10。
    二、高质量发展诉求分析 ……………………………………………… 14。
     第三节 未来指向:推进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研究……………… 18 。
    一、相关研究综述 ……………………………………………………… 18。
    二、研究评析与拓展思路 ……………………………………………… 26。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超大城市有机体的分析框架 …………… 30。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思想 ……………………………… 30 。
    一、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内涵 ……………………………………… 30。
    二、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演变逻辑 ……………………………………… 36。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理论对超大城市的适用性分析 ……………………… 41 。
    一、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科学性及适用范围 …………………………… 41。
    二、超大城市经济体的有机属性分析 ………………………………… 44。
     第三节 超大城市有机体的提出及“三重体系”分析框架 ………………… 46。
    一、超大城市有机体的提出及其概念界定 …………………………… 46。
    二、超大城市有机体“三重体系”分析框架 …………………………… 49。
    理 论 篇。
    第三章 我国超大城市有机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 61。
     第一节 构建畅通有序、运行高效的高质量基本经济体系 ………………… 61 。
    一、决定性维度:高质量城市生产体系………………………………… 61。
    二、保障性维度:高质量城市分配体系………………………………… 66。
    三、枢纽性维度:高质量城市交换体系………………………………… 70。
    四、实现性维度:高质量城市消费体系………………………………… 75。
     第二节 形成良性循环、优美宜居的高质量生态经济体系 ………………… 79 。
    一、本质要求:经济空间与生态空间高质量交互……………………… 80。
    二、基本内容:绿色生产、绿色分配、绿色交换与绿色消费…………… 82。
     第三节 打造分层辐射、合作共赢的高质量开放经济体系 ………………… 87 。
    一、国内开放:国内大循环高质量节点………………………………… 87。
    二、国际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链接…………………………… 89。
    第四章 我国超大城市有机体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 92。
     第一节 根本动力:技术创新力……………………………………………… 92 。
    一、技术创新力的形成机理分析 ……………………………………… 92。
    二、技术创新力对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分析 ………………… 95。
     第二节 直接动力:制度创新力……………………………………………… 97 。
    一、制度创新力的形成机理分析 ……………………………………… 97。
    二、制度创新力对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分析 ………………… 99。
     第三节 关键动力:意识形态引领 ………………………………………… 102 。
    一、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分析 ………………………………………… 102。
    二、意识形态引领对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分析 ……………… 105。
    三、我国意识形态的强自觉性和高适应性逻辑 ……………………… 109。
     第四节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意识形态的系统合力 …………………… 111 。
    一、三大动力的系统逻辑 ……………………………………………… 111。
    二、超大城市综合治理思路 …………………………………………… 113。
    现 实 篇。
    第五章 我国超大城市有机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分析 ……………………… 119。
     第一节 “三重体系”运行质量的现实考察:以上海市为例 ……………… 119 。
    一、基本经济体系运行质量考察 ……………………………………… 119。
    二、生态经济体系运行质量考察 ……………………………………… 129。
    三、开放经济体系运行质量考察 ……………………………………… 138。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动力的现实考察:以上海市为例 …………………… 145 。
    一、技术创新力作用分析 ……………………………………………… 145。
    二、制度创新力作用分析 ……………………………………………… 154。
    三、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分析 …………………………………………… 157。
     第三节 我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估 …………………………… 160 。
    一、指标体系构建 ……………………………………………………… 161。
    二、现实评估分析 ……………………………………………………… 165。
    第六章 我国超大城市有机体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对策 ……………………… 174。
     第一节 必然出路:增强三大动力的系统合力 …………………………… 174 。
    一、“三重体系”存在的核心问题分析 ………………………………… 174。
    二、“三重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缺陷分析 ………………………… 176。
     第二节 着力增强技术创新力根本推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 178 。
    一、引导技术创新力方向 ……………………………………………… 179。
    二、提升技术创新力强度 ……………………………………………… 180。
    三、大力发展数字技术体系 …………………………………………… 181。
    四、实践前沿:深圳推进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和自进化智能体 ……… 183。
     第三节 有效发挥制度创新力直接推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 187。
    一、保障制度创新力导向 ……………………………………………… 187。
    二、构建制度创新力闭环 ……………………………………………… 188。
    三、加强系统化顶层设计 ……………………………………………… 190。
    四、实践前沿: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出台 …………… 191。
     第四节 充分激活意识形态引领关键推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 194 。
    一、增强意识形态主导力 ……………………………………………… 195。
    二、推进浸润式意识形态建设 ………………………………………… 196。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与人民城市建设 ………………………………… 197。
    参考文献 ………………………………………………………………………… 199

版权所有(C)2023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